榕树下的天空

  ——从一棵树到一种文化

温州晚报2007年11月24日 胡珍

  榕树,是故乡池塘边的一道风景线;榕树,是1985年评选温州市树时众望所归的市树;榕树,是今天解读温州乡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

  千年的演变,榕树与我们这座城市密不可分,它虬龙般的树根深扎于这片河港纵横的江南土地,并悄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整座城市的文化当中……

  想起童年,你想起什么?耳熟能详的歌曲《童年》第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池塘边的榕树下……”

  榕树装点着我们关于童年的回忆。在村里,有水,有桥,也必有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榕树,我们的回忆就从这里开始。

  一千多棵榕树年过百岁

  初次来温州的朋友经过八字桥通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宽大的马路中央怎么会站着一棵奇怪的大树?

  温州人的解释是:这是榕树,是我们的市树。当年这里是河,榕树就种在河边。虽然城市建设填埋了河道,但我们还是舍不得砍掉这棵榕树,所以把榕树保留下来。

  在温州各地,这样的情形非常普遍。今天的榕树站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向人们诉说它们曾经的沧桑。

  温州原本是河道纵横的江南水乡,历史上温州就有种植榕树的传统。江心屿樟抱榕的那棵榕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但只是到了清代榕树才成为温州最主要的树种。据史料所载,明弘历年间榕树与松杨柏桂槐榆枫桑杉等是温州当时常见树种,但还不是最主要的品种,到了乾隆年间,榕树松树樟树才成为当时温州最主要三种树木,清同治年间榕树成为当时温州最主要的树种。

  据统计,我市100年以上榕树共有1058棵。单单温瑞塘河流域就有630棵古榕,其中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榕有36棵,300~500年树龄的古榕有80棵。

  榕树在温州分布之广是其它树种不可匹敌的。在街头巷尾、小桥、流水边,甚至马路中央。它与环境一起为这座城市创造了许多富有意蕴的城市空间,这一切是现代城市设计手法无法创造出来的。

  每棵榕树都有一段故事

  在匆匆忙忙赶路的年轻人眼里,榕树只是一棵绿色植物。老人们说起榕树,则更多的会念起和树有关的故事。

  市区西城路有两棵大榕树,相距约40余米,人称“双榕”。双榕中南首的那棵据说是温州市区人气最旺的大榕树。

  长年居住在附近的几位老人介绍说,早年这里在清朝时曾为演武场,供清军骑马打靶之用,那时就已有这两棵榕树了。树下设伏茶供应点,应该很久以前就有此传统了,不过当时规模较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附近居民纷纷慷慨解囊,自发地在双榕下向市民免费供应伏茶。2004年,由双榕老人协会牵头,社会各界热心人士自发集资7万余元,用于免费供应伏茶。这些热心人士从农历五月初至七月,每天安排3人值班,历时整个夏季。高峰时一天烧水用煤就需500余斤,烧出伏茶10来吨,可见其极受市民欢迎。

  原先八字桥街边都是河,有两座石桥东西、南北跨越,形成八字,所以便以“八字桥”为名。八字中间,有一棵大榕树,枝叶覆盖着河面与小桥,也阴凉着周围的店面。不知是否由于这棵榕树的关系,这里渐渐形成了一个集市中心,各色小吃一应俱全,其中的一些特色小吃至今仍令温州人津津乐道。

  这棵榕树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代,受尽风霜雨雪的袭击,却依然是枝繁叶茂。有一些老人认为这树有仙气,所以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人在树下烧香。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几乎每棵大榕树都能说上一段。

  演绎独属于温州的榕亭文化

  榕树有一种铺天席地的气象,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绿色的山。

  在温州,榕树下通常也会有一座亭子。苍老的榕树依傍着结实的路亭,或者古老的榕树与别致的路亭相映成趣,人们称之为“榕亭景观”。

  老人在这里乘凉,小商贩在这里经商,消息在这里传播,唱鼓词说书这些独特的地方文化也在这里传播。榕树和亭子的绝佳搭配,不仅只是一种景观,而且成为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活动场所。

  2003年,温州专门研究榕树的专家叶榕总结并提出“榕亭文化”的新概念。

  叶榕认为,榕亭文化是移民(主要是福建移民)自宋以来在温瑞平原垦荒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

  路亭是用以满足移民间贸易需求的。与传统的耕读文化不同,榕亭文化跟乡村的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移民扎根新大陆开拓疆土、建设家园发展起来的,因而催生了温州独特的商业文化,孕育了温州人务实、开拓与合作的精神。

  新时期的尴尬和希望

  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榕树一直默默生长,直到这几年迎来翻天覆地的旧城改造,榕树的命运也遭遇新的挑战:原本立于小巷中的榕树尴尬地耸立在马路中央。榕树丧失了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失去了原有的场所感。榕树与周围的环境不论在功能上还是视觉上都很矛盾。大树失去了使之更好生长的条件,而道路也不得不在这里缩小宽度。由榕树引起的交通混乱使熟悉路况的驾驶员经过这里也要放慢速度,对不熟悉的驾驶员来说这里暗藏着危险。

  这是城市道路建设的代价,也是为保护古榕树的无奈之举。

  除了被迫“站马路”的榕树,还有很多的古榕树依然是人们的“绿伞”。

  研究榕树的专家学者提出:利用现有古榕资源,以榕树为中心,开发建设新的榕亭广场,是目前拓展温州文化内涵的具体方式之一。

  如果要找成功的例子,江滨路的沿江防洪景观带上的古榕树和亭子应该是最好的佐证。温州江滨路安澜亭是个地域文化相当浓郁的地方,作为水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码头,这里人气一直非常旺,除了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外,南来北往的人们需要有一个歇脚的地方,需要一个消息发布的集散地,于是,安澜亭的大榕树下就是这么一个最好的选择地,人们自然而然在大榕树下聚集,再后来,有人便在榕树下修建了路亭。历史的长河不停歇地流淌,安澜亭的榕亭周边环境也不断变更,但是,无论是榕树和路亭还是这里的乡土风情、人脉文化,不但很好地被保护下来,还有了更美更新的生长空间。如今安澜亭区域,古老和崭新,本地乡土和城市的现代化,两者紧密结合,形成最亮丽的外滩景区。

  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和建筑,一些海外归来的华侨已无法认出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街巷。但他们却能依靠巷尾的大榕树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回忆起曾经的生活场景。

  古榕树苍翠的枝叶能否焕发新姿,我们期待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