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亭文化初探

叶 榕

  1. 榕亭景观

在温州,榕树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在温州农村,几乎每个村的村头路口都种有榕树,榕树是温州民间的风水树;在市区集镇的街头路口,榕树也比比皆是。温州市民喜欢榕树,1985年榕树(小叶榕)被评为温州的市树。

历史上温州就有种植榕树的传统。江心屿樟抱榕的那棵榕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但只是倒了清代榕树才成为温州最主要的树种。据史料所载,明弘历年间榕树与松杨柏桂槐榆枫桑杉等是温州当时常见树种,但还不是最主要的品种,到了乾隆年间,榕树松树樟树才成为当时温州最主要三种树木,清同冶年间温州司马郭种岳,曾在<<瓯江竹枝词>>中写道:榕树连街好纳凉,栲纱裁作夏衣裳,芭蕉叶大绿当户,丁冬花开红过墙。这个时候榕树成为当时温州最主要的树种。

温州人对于榕树是非常有感情的,温州本来是个水网密布的水乡,但由于城市的发展,填了好多河,流淌了数百上千年的河说填就填了,但是很多榕树却被保留下来,现在在温州的大马路上经常看到大榕树孤单地立在中央,就是河是被填后,榕树不舍得砍,留下来的,虽然现在这些榕树大都在路中央,非常地有碍交通,但温州还是容忍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州人对榕树的感情。

路亭是温州非常普遍的建筑。在农村,几乎每个村的村头路口,都建有路亭;在市区很多桥头街口也都建有路亭,这些路亭往往也是当地的公共活动场所。

路亭也是温州古老的建筑,早在晋代温州人就开始造亭,这些亭大都是土木结构,也有石结构,建亭主要由民间集资,用作行人避风雨歇脚用的,这与苏州园林的亭子是不一样的,据八十年代的一份统计资资料,温州市区有103座亭,其中供行人歇脚避风雨有68座, 占了半数以上。近些年,温州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乡村变化也非常大,很多路亭都被拆了,但很多幸存的路亭,虽然看起来很简陋,到现在还是老年人最爱去的地方。

在温州经常看到路亭往往建在榕树边或者榕树下,苍老的榕树依傍着结实的路亭,或者古老的榕树与别致的路亭相映成趣,构成了奇特的榕亭景观。榕亭景观看上去的确很美,一个看上去历经沧桑,生机勃勃;一个看上去,自平八稳,质朴实用;他们一起撑起着一个广阔的空间,相扶着经风历风雨。温州有很多这样的榕亭景观,望江路有就有一个很有名的望江亭,边上有两棵老榕树,望江亭和古榕树构成非常典型的榕亭景观,感觉很不错,这一带也是温州市民爱去的地方。但有几次走过康乐坊,由于康坊拆迁,路口的古榕得到保护,但总得榕树孤独得地立在那里,与环境不相称,如果在榕树边能配上一方古亭相伴,该有多好啊。我们的先人大概是发现了榕亭搭配的审美意义,才建了很多的榕亭景观,榕亭景观看上去的确很美。

  1. 榕亭广场

由榕树与路亭构成的空间往往成为温州人公共活动的场所。无论乡村,还是城镇,长期以来,格局都不大,公共活动的场所并不多,路亭榕树就是温州人乘凉消遣的主要地方,往往也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乡村里的小商贩,流动的小货摊,手工劳作比如补鞋什么的,也集中在边上;唱词道情这些独特的文化活动也是在这里进行的;望江路的榕亭景观就是温州相当有名的休闲消遣场所。

榕亭景观在温州并不仅是一个景观,而是一种公共活动场所,是一种人工建筑与自然奇特溶合的公共建筑,这种建筑我们可以称之为榕亭建筑或者榕亭广场。

榕亭广场是温州人非常独特的创造。榕树是亚热带乔木,性喜酸土,在湿润的气候下容易生长,浙南南部地区及江西以南地区都有种植,福建,云南,贵州,台湾榕树种植更是非常普遍,福州还被称为榕城,但温州人依树建亭,把亭和树溶为一体,把树和亭构成的空间作为公共场所来处理,却是个很独特很突出的特征。温州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无严寒,气候温和,但湿度比较大,榕亭广场浓荫蔽日的开放通风式的结构,无惧于冬天的寒冷,又可避开夏日的闷湿,既可以遮风挡雨,又可以享受秋天的爽朗,与温州湿润温和气候的相适应的。

榕亭广场凝聚了温州人的智慧,反映了温州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达了温州人特有的审美观念。是温州非常有特色的典型建筑。

  1. 榕亭文化

榕亭景观,实际上就是温州的公共广场。温州民间佛教流行,宗族势力也比较强大,在庙宇里进行的佛事活动,及在祠堂里进行的宗族活动,在民间是有一定地位的,但更广泛的日常活动,却是在这些不起眼的榕亭里进行的,基本的商业交易及手工劳作往往围绕着榕亭进行,榕亭广场往往是一个地方的中心,是最闹热的地方,有事没有温州人都爱到榕亭广场去,这里也是温州人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是温州人议论事政村务的公共场所,在温州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非常作用。

温州民间的文化活动往往也是在榕亭广场里进行的,我少的时候就在这些亭子里听过道情和唱词。道情和唱词是在温州流行的,也是温州独特的文化活动。温州文化提倡忠诚,侠义,行善,积德,不能嫌穷爱富,相信因果报应等价值观念在道情唱词的曲目中有所体现。<高机与吴三春>,<陈十四娘娘>,<说岳>,<七侠五义>,都是比较有名的,很多内容虽然现在都忘记了,但这些温州民间价值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小的心灵。温州30岁以上的年轻上大概能体会到榕亭广场到影响。

谈到温州的文化,我们不能不谈温州供应伏茶的传统。三伏天,喝伏茶是温州民间的传统习俗。温州伏茶是用金银花、夏枯草、荷叶、薄荷、竹叶等中草药熬制,味清凉微苦,具有解暑、清热、降火功效。温州不论是市区还是乡村普遍都有免费伏茶供应,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朝的一些史书上就有记载,当时都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善行,逐渐演变成温州民间的善举,现在主要是由温州的老年人负责,做的是义工,没有任何报酬,活动开始于端午节前后,结束于乞巧节前后。所需费用来自民间募捐,少的十元几元,多的几千元。烧伏茶是很辛苦的,一般早上四点钟就起来,抬炉子,搬煤球,烧开水,熬中药,天刚放亮,滚汤的伏茶就烧好。行人可以免费饮用,这让很多人外地人很惊奇,也很困惑。

老年人烧伏茶都抢着做的,做头儿还非常自豪,在温州民间,烧伏茶被认为是积德的善行。一位永嘉岩头金姓老人,人称岩头金,在朔门榕树下烧了四十年的伏茶,直到八十岁才歇手。学院路坝接桥附近有个伏茶供应点有几年竟然都是一位七十多岁老年人一个人一手操办的,实在忙不过来就叫家里的儿女来帮忙,据说这位老人家里还相当穷困,替别人搬运谋生的,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持着这些老年人。在永强还有因为刮大风烧伏茶而被台风夺去生命的三个老人,免费伏茶不单是一项习俗,实际上是种文化,温州文化要人行善,积德,伏茶供应的活动及历史演化正可以反映了温州文化的这个脉络。而伏茶供应点一般就在榕树下或路亭边,比如望江路有两个伏茶供应点,一个在望江亭,另一个就是榕树下。

榕亭广场与温州独特的文化活动连在一起,在温州文化的传承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温州文化的载体。在榕亭广场,我们可以了解温州人日常的生活的面貌,可以探寻到温州文化活动的历史,可以追踪温州文化发展的脉络。榕亭广场实际上在塑造一种文化,我们称之为榕亭文化。

就象四合院对北京人的影响,罗马广场对罗马人的影响一样,榕亭广场对温州的的性格和气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温州人朴实心灵,与榕亭建筑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思想有些类似;温州人开放的心灵和处事灵活的个性与榕亭广场开放性结构不无关系;温州人集群而居的风格似乎源于榕亭广场“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长期习惯。温州经济在八十年代是以“小商品大市场“而声誉鹊起的,就是今天仍然还是“一个小商品,养活一地方“,这与榕树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多少相似啊。

就象四合院可以代表北京文化,榕亭文化有理由可以代表温州文化。

  1. 开发榕亭广场,宏扬温州文化

温州发展到今天,很多人在探索温州城市的特色,很多人都希望在城市建设中有更多的温州味道。温州城市特色与温州文化是不能分割的,与温州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榕亭广场应该在温州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的城市建设,对于温州文化特质没有很好的理解,没有很好的理解榕亭文化在温州文化中的地位,榕亭广场,已经被边缘化。路亭大都被拆掉啦,公共场所现在是很难找到路亭的,古榕虽然得到保护,却往往成为温州文化的标本,孤零零地呆在一边,向那些怀旧前来探访的人们默默倾诉历史的沧桑。到处都是宽敞的西方式广场,这些西方式宽敞广场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适当的建设几个,也是一种吸收别人长处与时俱进的表现,但完全冷落榕亭广场,把榕亭文化边缘化却是一种很难得到修正的错误。现在是修正这个错误的时候啦。

榕亭广场应该在温州特色的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发榕亭广场与温州山水城市建设的战略是一脉相承。非常幸运的是,由于温州人对于古榕的偏爱,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区古榕都得到很好的保护,根据八十所代中期统计的一份资料显示,温州市区有百年以上的古树113株,其中榕树就占了一半多,有63株,开发温州本土特色的广场,还是具备非常难得的资源的。

利用现有古榕资源,开发建设新的榕亭广场,即可以很好地传承温州文化,也可以对温州文化发扬广大,是功在千秋利在眼前的大好事。

在温州乡村,榕亭广场的建设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佛教和基督教温州地区最近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发展速度都很令人惊讶,佛教庙宇和基督的教堂建得非常漂亮,佛堂的香火兴旺,教堂的礼拜忙得不可开交,而我们温州世俗的文化市场却越来越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温州农村没有适宜的公共活动广场。温州近郊,差不多已经没有乡村的味道,基本上都城镇化了,居住非常集中,土地不是被征作厂房,就是用于私人住宅,公共活动的空间基本上没有,配套的公共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城镇化的步伐,于是很多人选择走进了教堂,走进了佛堂。温州世俗民间必须建设温州特色的文化广场,留出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才能使他们从教堂中走出来,从佛堂中走出来。目前开发颇具温州特色的榕亭广场配合乡村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跟温州城区一样,近郊很多地方把河都填了,但榕树都保留下来,有些路亭被改建扩建成老人活动场所,乡村集镇的居民,对于榕树还是有感情的。以榕树为中心,开发榕亭广场,是件得民心,有凝具力的好事件,对推动温州乡村的城市化进程,是有好处的,对于温州文化建设也是件好事件,可以抗衡佛教文化和基督文化对世俗文化的侵袭。

他们走过很多地方的路,看过他乡天上的云,步过他乡河上的桥,可他们独爱故乡的亭和树。温州有很多人在外地做生意,在海外求发展,发展温州本土文化,使温州人的根有所本,心有所恋,是温州城市建设的一个方向。建设榕亭广场,弘扬榕亭文化,让故乡的亭和树时刻牵挂着在外游子的心。

此文为向第二届温州学学术研讨会投稿而写的文章,并被收录在其出版的论文集中,此文为榕亭文化最早的一篇正正经经文章,此前散记在各论坛上,此文写作时间在2004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